樱花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94页(第1页)

  真正逃亡的大头,就是垛集。

  什么是垛集?

  就是太祖时期,为了弥补兵额不足,就选定一些百姓出一丁为军。

  这完全是义务的,这些百姓有人出一丁,其余的人为他治行装。然后派往边境驻守。

  看上去不错。

  但是这里面问题太大了。

  以至于在太祖年间,逃军之事,从来没有断过。

  远离家乡,一去就是几十年。如果亡故了,还有从家乡征召,让家里子弟代替。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如果政治清明,太祖皇帝的规划,能做到便罢了。

  但是从古到今,军中从来不是善地。自然有人想要逃走,而且卫所军官,非但不抓捕,反而有些纵容,因为这些人逃走之后。

  这些人的饷银口粮,都为上官所侵吞了。

  杨士奇整顿军中,最大的动作,就是清查逃兵。

  于谦听杨士奇的语气,就知道有一些不对,说道:“老师,有多少人?”

  杨士奇说道:“一百二十万有奇。”

  于谦一听,说道:“这近乎一半有余了?”

  大明朝军队最多的时候,号称有三百多万。但是这里面有很多水分的。于谦判断,大明朝军所有卫所加起来,在额兵丁,应该有两百多万。

  这一百二十万的空额,也的确是一半有余,也太多了一点。

  于谦随即明白了,这逃兵不等于空额。在逃的士卒或许不是一次逃亡的。

  但是这么大的数目也说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大明卫所军队战斗力,已经不能再指望了。如此大规模逃亡,说明每一个卫所不可能没有逃兵。

  这样的军心士气,还如果为战?

  于谦只觉得后背上冷飕飕的,说道:“老师,您受先帝重托,辅佐幼主,这样的事情,就不管管吗?”

  杨士奇带着几分苦笑,说道:“管,怎么管?军中各级军官,将士卒当做仆役家奴,百般苛责,北京城大工,动则数十万之众,这些人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大多都是军户。”

  “长城修不修?北京建不建?”

  “我清清空额,倒也罢了。如果清理军中情弊,你看英国公张辅,和我拼命不拼命?即便是慈宁宫也不会让我这样做的?”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