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4章 过新年(第1页)

谢凡将近来听闻种种国家大事都铭记于心,整日闭门不出,一一整理分析。盐税、田赋、西北边患、东南海寇,甚至干旱地震等等天灾,每一类型,谢凡都写了一套应对之策。

“也不知道能不能打中题目。如果中不了贡士,就当不了县令了。

如果成绩好一点,中个乙榜举人也是不错,可以去府、州、县学充教职。

如果落榜,害。我毕竟还没满十八,三年一场,再考三场我也才不到三十。还年轻着呢。许多进士都是三十来岁的。”

他暗自想着,心中对前途又多了几分期待。

因为会试录取人数较少,有大量举人虽然有真才实学,却遗憾落榜。所以自从洪武年间起,朝廷为了鼓励落第举人,也为了选才无遗漏,收拢“遗才”,便于正榜之外,额外增设副榜。

副榜举人又被称“备榜举人”或“乙榜举人”。这些举人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是朝廷也会任用会试副榜举人充任各地府、州、县学的教官。

县学教谕品阶较低,许多举人不屑一顾。所以竞争并不算十分激烈。但教谕干得好,也能升知县。谢凡觉得也算是个出路。

每天读书备考,十分充实,谢凡只觉时光飞逝,转眼便新年将至。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北方过新年,习俗与江南又有所不同。

谢凡处于前世观念,对于过年过节不如周围人那般郑重其事。6家父子与张世贤每日忙于生意应酬,所谓“商人重利轻离别”,常常不在院中。

但是自从腊月之后,随着新年将近,城中商户渐渐开始闭门歇业,路上行人也都行色匆匆。6家父子与张世贤也没多少生意可谈,留在家中的时日渐渐增多。

虽然院中四人都满腹心事,又远离家人。出门在外,对过年过节都不甚在意,可架不住尤厨子是个十分积极热心的。

腊八当日,尤厨子便早早起床熬煮了一大锅腊八粥。又大着嗓门在院中高喊了一句:“过了腊八就是年!”招呼众人起床。他嗓门洪亮,又有意提高音量,一时众人都从睡梦中被吵醒了。

本来昨晚张世贤出门与几个两淮盐商应酬,回来得晚,正想晚起补补觉。大清早被尤厨子吵醒,正老大的不高兴。

可一见尤厨子端来的腊八粥,食材丰富,香甜可口。张世贤顿时也不恼怒了,只三五口,满满一碗腊八粥就下了肚。张世贤本来好吃,昨日宿醉,本来脾胃不适,连忙又招呼尤厨子再来一碗。

6家父子喝了尤厨子端来腊八粥也是赞不绝口。

谢凡见腊八粥中不只有赤豆、绿豆、大米、小米、麦仁、苡仁、百合、大枣,甚至还有江南特产莲子和鸡头米,甚至还有岭南桂圆干。其中种种食材,皆是软糯可口,火候正好,调味适中,清甜芬芳。

福顺和顾三郎也是年轻贪嘴,喝了一碗又一碗,直到肚皮滚圆。

很快一大锅腊八粥便见了底。尤厨子得了众人夸奖,顿时洋洋得意。

因为在腊八粥上大获成功,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尤厨子又招呼众人一道吃糖祭灶。在灶王像前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图个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意头。

院中四人闲来无事,临近新年也想图个吉祥,便都笑嘻嘻积极参加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二十九、蒸馒头。”

此后尤厨子便严格按照民谣张罗起来,将临近新年前几日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除了6才明,谢凡、张世贤、6平友三位少年平日里在家多是坐享其成。如今第一次离家在外过年又闲来无事,做些家事准备过年,倒也觉得颇为新奇好玩。

每日里都有一个主题,在尤厨子热情张罗之下,也就笑嘻嘻一道忙碌准备。小小四合院之中,年味渐渐浓厚起来。

终于到了腊月三十日。因为一行人都是南方人,所以尤厨子不止准备了扁食,还用心整治了一桌席面。又端出提前备下的椒柏酒。椒香性温多子,柏树则有长青之意,在新年饮用也有纳福意头。

因为出门在外,新年规矩也不如在家中那样多。四合院里众人摆下三桌,一道吃了团年饭。

先照例说了些吉祥话,酒足饭饱之后,又一道守岁。早上起来盥洗完毕后,又同吃黍糕,曰“年年糕”,取了谐音“年年高”的意头。

欢欢喜喜迎过新年之后,接着是贺年拜年。时下风俗习惯,上自朝官,下至庶人,皆是连日往来拜年。

6家父子与张世贤皆是备上礼物去拜访各家生意伙伴。

谢凡则与他们三人不同,最要紧须得到乡试座师高大人与杨大人,以及房师处拜年。

时下风俗,考生只尊两位主考官和直接录取他的同考官为座主。主考官者,谓之“座师”。同考官者,则谓之“房师”。

谢凡乡试座师高长德大人与杨伟大人皆是文坛领袖,也不只做了一次主考,门生故吏实在多如牛毛。若是如寻常百姓一般,人人去他家中拜年,再应酬留饭等等,实在应接不暇。

更何况,如此情况的在京朝官不胜枚举。所以高官重臣之间,拜年便更不同于庶民百姓。

京师朝官之间拜年是一种虚套的礼仪形式,所谓“望门投帖”之俗,只讲求礼仪形式。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