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1章 061(第2页)

烟雨先生这才第一回认真打量起了黎青颜,眼底藏不住的惊讶,身后的齐司业和几位博士亦然。

此等见解,真的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年郎所能写出来的吗

黎青颜的文章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格局。

“不论名士还是名仕,他们榜样影响之范围,大部分归于学子和朝臣,但这两类人的数量,同天下黎民百姓相比,还是远远不够。”

“虽然历朝历代的昌盛,远不只是一个名士和名仕或者少数人可以影响的,但事实上,学生以为可从另外一个层面去真正将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挥到极致,真正落到实处,于国于民有利之。”

讲到这的时候,黎青颜声音微顿。

“而这方法,便是需得名士和名仕的相辅相成。”

其后,黎青颜的声音便是顺畅了不少。

以黎青颜的观点而论。

“名仕”,即为“名臣”,武能定国,文有经世之才,均是能为国家呈上利民利国的国策。

然历史观来,国策虽好,却并不是在每个阶段都能实施顺畅。

原因纷杂,但归其根本,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百姓不通其策。

也就是说,百姓不明白这条政策好在哪里。

政策也有所分别,有些在当时就能看出效果,有些却得从长远而看,甚至有些在当时人来看还是错的。

好比商鞅变法,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从历史长远角度来看,变法使得秦国经济高度展,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石。

而为何反对,是因为这些人不懂这条政策好在哪里,只觉当时触及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这便需要“名士”的辅助力量,去教化引导天下百姓,目能识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也就是说,“名仕”国策,“名士”教化,才能达到良好的上行下效,真正为百姓谋福利。

黎青颜之所言,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的也不只是几个人的力量,甚至有可能是几代人的力量。

可后世已然知道,教育是兴国之根本,只要国民素质提高,国策才能得以更好地施行,而“名仕”和“名士”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挥最大化。

而烟雨先生震惊的地方则在于黎青颜的“实”。

黎青颜不只说了思想概念,还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比如在乡镇建立学堂,慢慢渗透全民识字。

比如建立官方书铺,开放抄书与借书,使得更多的百姓可以摸到书本,醒得道理。

比如

甚至于,在黎青颜的文章里,有一个很严谨的“五年计划”。

单从这一点来看,黎青颜的文章同前四位便截然不同。

前四位,可以说还在讲思想理念问题,黎青颜这篇文章,已然可以上表奏折,是一套初步完善的教育国策方论。

如此举一反三的机敏应变能力,烟雨先生眼中的欣赏之意激起,比方才看向夏谦的目光还要热切。

而且,以烟雨先生的才学造诣,他已然懂得了黎青颜在写下这篇名为“论述如何将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挥极致”的文章,背后的深意和出点。

这也是,黎青颜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

不论夏谦,还是白景书,他们皆是从皇权角度出去论述,在皇权之下的名士和名仕的表现,不论是起到忠君爱国的榜样力量,还是需要掌握尺度,皆是这般。

但黎青颜,却是以民为本,以国为本,她所写的文章,是真正在为民和为国考虑。

是真正在思考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对于百姓和国家,怎么才能影响最为深远。

烟雨先生不由从头回想了一下黎青颜的文章,先是点出了个人的名士和名仕榜样作用的影响局限性,接下来,则是从为国为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将名士和名仕的榜样作用挥极致,甚至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达成一个初步的教育国策方论。

贯彻落实教育兴国的理念。

而不是单单地在空谈思想,这样格局立意旷达讲实事的黎青颜,不得不说,烟雨先生心中的天秤偏了。

此时,他目光在夏谦和黎青颜两人之间,微微流转,可最后,他还是落在了黎青颜身上,一点一点慢悠悠地捋了捋跟前的美须,面上笑得愈慈祥。

文章做的再好,若不能对民对国有利,又有何用请牢记收藏,&1t;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