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章 朝堂乱斗(第2页)

这份中旨诏书马上被内阁驳回,表示不行,这不符合规矩。

对于朱由崧这次布中旨诏书,众臣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政治信号,那就是皇帝想要削弱内阁的生杀大权。

文官集团和皇权的斗争,从朱元璋坐上皇位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明初的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是靠手中大刀片子起家的,镇得住场子,对付手下的文臣,那是想搞谁就搞谁,当时的文官们只能在他俩手下瑟瑟抖。

到了后面的皇帝就越来越不行了,而明朝文官权力,在三杨时期慢慢的达到了巅峰。

英宗朱祁镇第一次上位时才九岁,由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可惜张太皇太后不是汉代吕雉,更不是唐代武则天,玩权术根本玩不过当时的内阁三杨。

就这样,原本许多属于皇帝的权力,被三杨一点一点从朱祁镇这个年幼的皇帝手中抽走。

朱祁镇长大后,为了摆脱内阁的控制,夺回皇权,决定御驾亲征瓦剌,结果惨遭失败,数十万明朝精锐折戟沉沙,数百武勋阵亡,几乎葬送了大明的所有精锐部队,这就是着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由盛走向衰亡的转折点,连皇帝朱祁镇都被抓了,而朱祁镇也因为这次御驾亲征,被现在某些人称之为“战神”、“留学生”。

朱由崧想要下份中旨诏书拿回人事任免权,内阁大臣怎么可能如他所愿。

于是东林党这帮内阁大臣不干了,朝中其他大臣不干了,整个文官集团也不干了。

要知道这可是几代人费尽心思,折腾了近百年搞出的这么一套东西,你朱由崧竟不找我们商量,没经过我们内阁同意就想给人升官,这怎么可以。

内阁大臣姜曰广带头上奏:“王者爵人于朝,与人共之,祖宗会推之典,所以行万世无弊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在选拔官员时,要和大臣们商量,不能由你皇帝个人喜好说了算,我们应该遵守“会推”这个完美的祖制。

同时告诉朱由崧,你这样随便破坏祖制,那是不孝。

其实可以直白的理解大臣们的意思:朱由崧,你这想要重新洗牌,做梦呢!

大臣们的这番作派,让朱由崧牛脾气也上来了,再次下中旨,当然很快又被内阁驳回。

对于一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而言,朱由崧表示:不掌权,毋宁死!

由是朱由崧和内阁为了这份中旨,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拉锯战。

最终朱由崧的这份执着精神取得了胜利,张有益凭着朱由崧的中旨诏书当上了户部尚书。

朱由崧意识到这帮大臣太强悍,自己这个皇帝太软,几乎没事干,他不想摆烂,所以要改变这种势态。

朱由崧结合了他堂弟崇祯上吊的经验,明白这些大臣很会忽悠,自己手中必须要有一把武器制衡他们,就颁布了一道旨意,要恢复东厂和重建锦衣卫。

这下子群臣炸了锅。

这怎么可以!

好你个朱由崧,这是要给我们头上套个紧箍咒,你这样让我们以后怎么浪。

大臣们坚决反对,马士英也态度强硬的提了反对意见,朱由崧几乎遭到了全朝官员的口水。

东林党本来就很不待见朱由崧,现在现朱由崧上位后,不但重用奸臣马士英,还提拔阉党余孽阮大铖。而且在我们江南东林党的地盘,一个外来逃难番王让你当了皇帝,还敢公开和我们对着干,玩命磕,简直就是不要太过分了。

东林党一帮人表示抗议:既然你如此不识相,这么难伺候,老子们不和你玩了。

很快东林党的姜曰广、刘宗周等一些大佬们都辞职不干了。

朱小崧揉着脑门子,融合记忆让他有些昏,回顾完了脑海中的信息后,对朱由崧很是同情。

从朱由崧上位这几个月做的事来看,纵使不是明君,但绝对不会评价中的那么昏庸。

朱由崧的政治手腕还是相当不错的,他刚到应天府不是匆匆继位,而是带领群臣拜谒孝陵,并特意拜谒了懿文太子朱标的寝陵,然后沉痛悼念崇祯,给崇祯谥号为“烈”。

同时又追封朱允文为惠宗,朱祁钰为代宗。

这两人是不被历代明皇承认的,朱由崧给予追封,是尽可能的先把各方团结一起。

为了稳住大局,朱由崧不计个人恩怨,任用了一大批东林党文人。

后来许多东林党大佬辞官不干,阮大铖借用“顺案”想要清洗在朝的东林党,朱由崧都尽力维持朝堂平衡,只是象征性处罚了三个官员而已。

为什么后人对他评价这么差,无非是成者王,败者寇而已。

至于朱由崧为什么一上位,就急匆匆的选秀,每晚勤快的和秀女姐姐们玩着各种姿势游戏,连身体不顾嗑药也要加班加点,那是因为他三十七岁了都还没子嗣后代。

在这个年代,三十七岁都能当爷爷了,而朱由崧身为皇帝却没有子嗣,这是会直接影响他统治地位的。

可是朱由崧的努力没有换来朝臣的拥护,马士英和阮大铖眼界狭窄,不顾大局,只会为了巩固自身权利和东林党斗个不停。

而老朱家优待了数百年的一群读书人,东林党那帮道德君子给予朱由崧的不是指点,反而更多的是指指点点。

东林党那帮文人用道德作为武器,而马阮一派则针锋相对广结党羽,朝堂上一片混乱,哪有时间去应对即将南下的满清。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