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6章 孟子梁惠王下22(第1页)

作者【先秦】孟子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2]。”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3],雉兔者往焉[4],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5]?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6],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7],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1]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2]传指古代文献。朱熹《集注》“传,谓古书。”[3]刍荛(rao)割草采薪。刍割草。荛柴草。亦用作动词。[4]雉兔用作动词,指猎取野鸡兔子。[5]以上三句意为,文王与百姓共同享用它,百姓认为太小,不是很自然的吗?同共。指共享。[6]郊关四郊之门,起拱卫防御作用。[7]此句意为,这就好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阱陷阱。

原边注

与民同之,故民以为小;不与民同之,则民以为大。

点评

本章论推己及人,“与民同之”。孟子不反对君主可以有私人财产、物质享受,但主张君主应“与民同之”。“与民同之”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君主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享受,孟子都用这一原则来处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推己及人”,靠国君的道德自觉,而国君的道德自觉则需要孟子这样士人的诱导。本章以园囿为例,说明文王与民同之,故民以为小;宣王不与民同之,则民以为大。前者是与民同之的榜样,后者则是反面代表。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着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着《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至中唐时,韩愈着《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订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喜欢侠影美颜请大家收藏侠影美颜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