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0页(第1页)

  存亡系于一人之喜怒哀乐,就从未有人反思过?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怎么到这时候都像

  是白痴了呢?我读中国政治、历史将近三十年,搞不懂,所以请教你。说实在的,我深厌

  大而无当之论,也不喜欢皮里阳秋之议。老兄读史为&1dquo;野路子”,就此&1dquo;野说”一次无妨。

  李:这使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曾经有人问黄仁宇,为什么没见他谈

  论过朱熹?黄仁宇说了一番话,核心意思就是一句:他对朱熹不感兴。恰好也有人问过

  我这个话题。我说,我是想对朱熹说点什么,但每每想起,心中却更多的都是凄凉,让人

  不知说什么好。

  朱熹的自我感觉极好,他差不多是自以为已经穷尽了宇宙万物的终极真

  理了,举凡天、地、人。用今天的术语讲,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到朱熹那儿算是到

  头了。不光朱熹自己这样觉着,后来几百年的人们都是这么觉着;因此,他差不多可以和

  孔夫子、孟夫子两位老人家平起平坐了。可是,如果细细品读他的文章,不知别人的感觉

  如何,至少我本人,除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存天理灭人欲之外,我真的看不出来

  他比前人究竟更多现了哪些真理。然后就是,只要你不听他的招呼,你就是禽兽,就是

  乱臣贼子,就人人得以诛之。以往帝国政治与意识形态就是蛮横至此。这才真正可以问一

  句:这叫什么玩意儿?这还怎么可能是人的世界?

  三、关于明朝的士大夫

  刘:前些天我写过一篇评论&1dquo;历史写作”的短文,把你的&1dquo;往事”系列

  归入此类。文中总结了它们的特点,其中之一是史料的结实。我这里有几个小例子,希望

  你能就此谈谈写作过程中选材取料时的立场与方法。比如,关于严嵩的年龄。严生于14

  8o年,卒于1565年,享年85足岁,以虚岁计,可说86岁,书中说他87岁,虽

  不算大毛病,但觉有些勉强。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不妨谈谈。再如,关于徐阶举家迁徙

  江西一事,书中取最通俗的说法,认为是为巴结严嵩。但姜德成对此有极详尽的辩驳。&1dquo;厌

  吴中之俗,择风俗淳朴之地徙之,是徐阶一生夙愿。”(第1o3页)这点显然比严嵩的年

  龄重要得多,你为何取&1dquo;巴结严嵩”说?你对姜的辩驳怎么看?第三个小例子的意义更非

  前两个所能比,是有关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基本事实是,明初四宰相,有三人被杀。徐达

  之死有一种民间传说,甚是诡异。但温功义先生在他的《三案始末》一书中,以徐达身后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