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十二章 富贵(第2页)

由此,周海远近闻名。

前来投者,趋之若鹜。短短半年时间,来投周海的人才,不下五十余人。

有一个人,名叫张雄,来投周海。

张雄个子不高,吃得再多,身上不长肉,精瘦得像个猴子。

虽然看起来,精明能干,但看着心地不是很纯。因为他长有一只老鹰鼻子,一双毒蛇眼睛。

形象虽不咋地,但周海却留之。

为啥?因为张雄是张翠的远房堂弟。

这个张雄,在张翠落难的时,不来相帮,却在张翠富贵时,出现巴结,真是应了古人那句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何况张翠当前不在深山,而是在繁华州府呢?

说起张雄经历,他是有经商头脑的,却苦于无本钱。

于是,头脑打转转,开始想办法。

某日,无意中看见,一些餐馆,残羹泔水,被倒掉了,实在太可惜。张雄想,不如去把它收集起来,做成蜡烛来卖,幸许是一个挣钱的门道。

找餐馆掌柜一谈,掌柜爽快答应。为啥?掌柜求之不得,不仅省去了处理泔水的烦恼,而且还可以赚上一小笔,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张雄总是能收集到许多泔水。

用几张过滤网,将泔水来回倒腾,过滤出油渣。

又收购得破旧棉麻与布匹,将它们剁得碎碎的。与油渣搅拌在一起,放在锅里反复熬煮。

一点点地,倒入特制模中,待冷却之后,制成一根根蜡烛成品。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尤其是拿到庙宇门口去卖。

值此庙会热闹之际,善男信女,来来往往。买者众多,就大赚一把。因此,张雄获得了第一桶金。

当别人看见张雄制造蜡烛赚了钱,争相跟风而制之。如此做的人多了,蜡烛市场价格低迷。张雄见状,不再制蜡烛。而是租下几亩地,遍撒银杉、格木、坡垒、水杉、珙桐、秃杉以及紫荆木等树种。

第一年,等树苗长起来了,拔出一批树苗,到花木市场售卖。然后,留下一部分小树苗生长,成长一棵棵小树。

第二年,再拔出一些小树出售。并砍去所留枝衩,也可以当柴卖掉。

如此反复,张雄完成了生意的原始积累。

张雄看见踵州府,紫金街一处繁华地段,有一块低坳洼地。洼地常年聚积多年污秽,奇臭无比,路人莫不掩鼻而过。

街坊邻居,过路行人,怨声载道,常向踵州府举报。

当时,踵州知府,名叫沈南,稍有正义,派人叫洼地主人整治。三番五次地催促,但整治效果并不明显。

这洼地主人,名叫谭风。

因为手头无钱,无法整治。即使整治了,也只是象征性的,将臭水排出去。过了一段时间,一到下雨天,又恢复原样。

官府为此一直扭住不放。谭风逼得无法,将这块洼地卖了。

买地告示,贴出去许久,没人接盘。

因此,谭风迫不得已,只得低价出售。

张雄看到,这是赚钱的时机,不可多得,于是趁机买进。

其实,张雄买地以后,也没有多少银子来整治。只是他灵机一动,又想了别的办法——借鸡生蛋。

制作三四杆幡旗,栽插在洼地中间。

洼地四周,置六间店铺,雇人出售零食。有的出售烧饼、汤圆、糍粑等特色小吃,有的出售烧烤黍稗和猪肉。

间或有人来买,无论大人小孩,张雄就说,拿砖瓦之类,向旗幡投掷,若能击中,则免费领食。

过路行人,或附近居民,听说有这等好事。争着前来,互相以嬉,以砖瓦击幡旗。既以之为戏,又换取食物,乐而为之。

此消息,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迅传遍踵州,人群轰动了。无论妇孺孩童,还是壮汉大爷,皆是兴趣盎然,前来此地,以砖瓦争相击幡。

就这样,不到两个月,张雄没费多大事,只费了点食材和雇工费用,就把这片洼地填平了。

以前所栽种树木,早已经成材,张雄伐下,在此建造二十余间客店。自己执掌五间,余房皆招租客商。

因其地处繁华闹市,客商争租,每天获利数千两银。

不到一年时间,张雄变成了踵州有名富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料一场大火,将其房屋烧得一干二净。张雄借酒浇愁,花光了所有银子。

于是流浪街头,成为了一个落魄之人。

看见张雄,实在可怜,又感其才智。经张翠推荐,当了周氏管家。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